地質災害避險人口易地搬遷安置及搬遷后社會治理路徑探索
——以綏江縣新灘鎮石溪村13組老鷹田滑坡易地搬遷安置為例
地質災害治理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保護地質環境的需要,對合理開發利用環境資源、保護環境生態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地質災害治理措施的一種,搬遷避讓是是一種治本、有效、合理、經濟的治理方式,可從根本上消除對人民生命財產威脅。
一、綏江縣地質災害及因災避險搬遷現狀
綏江縣位于綏江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為兩?。ㄔ颇?、四川)三市洲(昭通、涼山、宜賓)結合部,境內山巒起伏,溝壑交錯,坡陡谷深。區域內地形切割強烈,地層巖性多樣,地質構造復雜,構造運動強烈,地質環境較為脆弱,地質災害多發頻發。2021年,全縣748.78平方公里國土上,就有登記在冊各類自然地質災害隱患點101處,其中滑坡74處、崩塌(危巖)25處、泥石流1處、地面沉降1處。平均每個鎮有自然地災隱患點20處。
為切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十三五”期間(2016年~2020年度),綏江共實施易地搬遷自然地質災害點20處,搬遷群眾91戶339人。安置方式主要包括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含進城入鎮),其中集中安置26戶105人,占比29%,分散安置(含進城入鎮)65戶234人,占比71%。資金來源主要為統籌精準扶貧、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以及自然資源部門按戶兌現補助資金的方式實施。2016年~2020年度實施搬遷的91戶群眾中,由自然資源部門兌現補助資金共計157萬元。
二、避險人口易地搬遷后存在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以石溪村13組老鷹田滑坡為例)
由于分散安置絕大多數屬于就近重(遷)建,與搬遷前的生產生活模式基本無大的變化。另,就地災易遷集中安置群眾來說,以綏江縣新灘鎮石溪村13組老鷹田滑坡易地搬遷安置為例。搬遷前,該隱患點共威脅群眾67戶250人,由新灘鎮牽頭組織進行搬遷避讓后,選擇分散安置(含進城入鎮)的群眾有44戶,占比66%;選擇集中安置的有23戶,占比34%。23戶集中安置群眾均搬遷至關灣安置點,該安置點離村委會約2.5公里,離新灘集鎮10公里左右。
(二)搬遷后存在的問題
1.相關部門關注度不夠。特別是小型易遷集中安置點,群眾只要搬進去、居住安全了,就“萬事大吉”了,存在一遷了之的情況,涉及鄉鎮和相關部門對安置點群眾生產生活情況跟蹤及關心關注不夠。
2.配套設施不夠完善。鄉鎮在牽頭實施小型集中安置點建設過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資金來源有限,導致前期安置點各類配套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如,農村一般都會圈養家禽,但該集中安置點未配套留有家禽圈養的地方,從而導致亂搭亂建現象禁而不止。
3.社會服務有待完善。大家從散居的狀態“突然”匯聚到一起,鄰里糾紛等各種矛盾及問題的出現率大幅度提升。由于安置點規模較小,加之較為偏遠,成立社區達不到規模,服務覆蓋又有點“鞭長莫及”,規模不大不小、地點不遠不近的狀況一定程度導致可能存在社會服務“盲點”。
三、對策建議
1.強化縣級考核,將安置點社會治理成效納入鎮、村及相關部門考核表彰范圍,推動對規?!安淮蟛恍 钡囊走w安置點的社會服務管理。鎮、村及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這類安置點社會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及時研究討論解決安置點社會治理及服務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
2.完善易遷安置點社會治理及服務體系,可參照“鄉鎮派出所設立村級警務室”的模式,設立村級綜合服務點,由鎮級統籌、村級靈活派出,參照片區支書標準給予補助,采取靈活就業模式派駐工作人員開展綜合服務?;蚩捎纱迳暇幼≡诎仓命c附近的工作人員兼任,通過提高服務點“級別”,避免出現“殺熟”、工作不好開展及對“上”溝通聯系對接不暢等問題。
3.統籌完善配套服務設施。以鄉鎮為主導,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加大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參考建立對應掛鉤幫扶共建機制,在摸底群眾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列出“需求清單”,發動掛聯單位主動承辦或自主認領“需求清單”,統籌調動各方資源,充分利用相關單位資源優勢來滿足易遷點群眾服務需求的目的,形成共建共享共贏的局面。
4.結合鄉村振興,統籌避險人口易遷安置點建設。提前抓好做實“小型”避險易遷安置點的規劃銜接,統籌考慮鄉村人口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因素,在充分結合民意的基礎上,銜接好鎮村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專業規劃,堅持科學選址,全面結合鄉村振興契機,高質量規劃打造易遷安置點。